新能源風潮席卷全球,帶著“太陽能”光環的汽車也蠢蠢欲動。近日,中通客車披露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公告,公司已經完成了太陽能增程式智能駕駛客車的研發,具備了太陽能發電增程及自動駕駛功能,可以實現太陽能接入動力電池。
“中通客車的這一研發成果并不具有代表性。”盡管在公告中初步明確了其增程式的技術方案,但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看來,客車特定的應用場景和較大的表面積,或使太陽能汽車有落地的可能;但在更大范圍內,其商業化路徑遠未清晰。
太陽的“饋贈”
隨著中通客車的公告,這已是近一周內第三家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太陽能汽車。在此之前,一款命名為“天津號”的純太陽能汽車在天津首次公開亮相,并將在天津舉行的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展出。
按照官方的介紹,新車搭載面積達8.1平方米的太陽能組件,晴天每日最大發電量7.6kWh,并配備能量密度330Wh/kg的動力電池組,測試的續航里程為74.8km,最高車速為79.2km/h,每百公里可減少25公斤碳排放。據悉,天津號太陽能汽車由42家企業以及3家高校聯合研發,關鍵核心零部件也均由來自天津本土的企業提供。
不僅是國內,當地時間6月9日,荷蘭電動汽車制造商Lightyear發布了其首款采用太陽能結合電動的混合動力汽車“光年零號”(Lightyear 0),可在不停車充電的情況下行駛約388英里(624公里),這已略高于特斯拉Model 3的374英里(602公里)。
“新車計劃今年在芬蘭投產,預計11月將在歐洲首次交付。”Lightyear 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 Rex Hoefslut表示,行業正處在兩個非常重要趨勢的交叉點——一方面,太陽能技術正變得越來越便宜,越來越高效;另一方面,電動汽車行業已取得重大發展,電池技術持續得到改進,在客戶中的普及率不斷提高,“我們認為,這些趨勢和相關企業之間產生交集,對太陽能電動汽車而言是最佳機會。”
除了整車企業,6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和無錫新振發太陽能汽車科技公司聯合成立的“太陽能汽車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在無錫市揭牌。按照計劃,雙方將依托這一新成立的中心構建相關產業和展示實驗基地,推動太陽能汽車工程化、產業化、實用化。
不過記者致電無錫新振發方面,欲了解研發中心進一步細節時,對方相關工作人員卻以“不了解情況”而拒絕了采訪。
艱難的商業化
曬曬太陽就能跑,是汽車行業利用太陽能的一個設想。
早在2010年,豐田普銳斯就有了可選裝的太陽能電池板,而2017款的普銳斯 Prime的太陽能電池板,則可以給混動系統電池組供電,在理想狀態下每天能提供2.2英里(3.54公里)的續航;2019年,在韓國上市的2020款Sonata Hybrid,也配備車頂太陽能充電系統,這是現代量產車型搭載的第一代系統,在良好的光照條件下將產生200Wh的電力,續航能力可增加3-4英里(4.83-6.44 公里)。
在國內,李河君的漢能集團是第一家提出量產太陽能汽車的企業,但在推出四款太陽能電池概念車,并與奧迪達成技術合作后,這一項目卻無疾而終。
“從技術上看,公司推出的太陽能汽車沒有問題,否則也不會和奧迪達成協議。”據一位漢能前員工回憶,李河君曾為此下注了極大的籌碼,若不是因公司資金鏈問題,或許漢能的太陽能汽車會取得成功。
“20年內,太陽能汽車就能實現商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永舫曾表示,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汽車可鋪上太陽能電池板,隨時充電,“初期可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補充,比如原來沒有太陽能電池能開100公里、200公里,用了太陽能可能開300公里。”
與李河君的太陽能汽車設想同期的,還有馬斯克。早在2017年,特斯拉就曾嘗試過將太陽能電池板整合到Model 3中,但由于使用效率低下,最終放棄了這一嘗試。
“至今為止,太陽能汽車都無法成為交通運輸中的主力參與者。”在前述分析師看來,太陽能汽車盡管聽上去很環保、很節能,但以目前的技術發電效率實在不高,且大部分太陽能電池板都被加工成堅硬的板塊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在汽車車身上的應用,“太陽能電池板只能利用有限的表面積進行充電。”
不過目前看來,即便解決了能量效率較低的這一技術難題,其昂貴的售價也將是太陽能汽車商業化進程中的最大阻礙。作為即將在歐洲交付的Lightyear 0,其售價高達25萬歐元(約合176萬元人民幣)。這一價格,已遠遠超過了目前市場上的其他所有電動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