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月度產銷再創新高,分別達到76.2萬輛和71.4萬輛,同比增長87.6%和81.7%,市場占有率達到28.5%。
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548.5萬輛和528萬輛,同比均增長1.1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4%。在新能源汽車主要品種中,與上年同期相比,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產銷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新能源汽車行業一路 “高歌猛進”,但繁華背后也浮現出 “缺芯貴電”的隱憂。在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缺芯貴電”讓汽車行業苦不堪言,汽車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公平,導致長安汽車單車成本最高增加3.5萬元。2022年1-9月長安汽車損失60.6萬輛產量,“缺芯”造成大量半成品庫存,“貴電”導致單車成本增加5000-35000元。
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廉玉波也表示,產業鏈整體抗風險能力不足,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如何將產業鏈的優勢轉化為穩定的價值鏈,是今后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缺芯導致車企利潤受擠壓
“芯慌”的寒意一直在汽車行業蔓延。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Solutions數據顯示,截至10月30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約 390.5萬輛汽車。根據預測,到今年年底,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將攀升至427.85萬輛,較此前的預估增加約1.62萬輛。
芯片短缺仍然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大的瓶頸之一。朱華榮表示,芯片短缺背景下芯片價格飆升,直接導致主機廠采購成本增加。新品上市初期受芯片短缺影響,拉長訂單交付周期,嚴重影響新品上市節奏和銷量。“為了搶產能,很多新車都是先裝上,缺零件的話,等零件到了再補充。在這種供給不可控的情況下,帶來了很多產業的異常現象。”朱華榮說道。
對于缺芯的原因,朱華榮分析,主要包括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國內企業受到光刻機、設計軟件等問題本身的制約和影響;芯片市場需求短時間爆發與芯片增產周期長之間的矛盾;結構性短缺正在成為常態,汽車產業和芯片產業缺乏直連的溝通和規劃;整車企業和芯片企業沒有構建起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
如何解決 “缺芯”問題?朱華榮建議,國家、汽車行業、半導體行業和企業要攜手共進,分工合作,快速突破。具體而言,國家層面,由國家部委牽頭,針對芯片等產業鏈高新領域,制定極端風險下的保障方案;出臺政策積極推動核心零部件技術國產化。行業層面,加快汽車芯片統型、通用化進程;與芯片商、Tier1構建芯片企業與汽車行業的直通直聯合作模式;企業層面,堅持 “兩手抓”,加強與國際國內芯片廠商開放合作;加強自研,提升供應保障能力。
電池占整車成本超過40%
與 “缺芯”一樣,“貴電”也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產量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1年多以來,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飆升。以電池級碳酸鋰為例,2021年初的價格約為5.3萬元/噸,而今年最新的價格已超過56萬元/噸。朱華榮表示,目前動力電池的成本已經超過電動汽車整車成本的40%,嚴重影響產品效益達成,對企業成本造成極大擾動,電池成本上漲幅度也遠大于技術進步給用戶帶來的價值。
“各大車企都深受其害,均有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交付延期和成本增加,嚴重威脅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朱華榮說道。
廉玉波也坦言,除了市場和技術的挑戰,動力原材料和電池的價格上漲已經給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造成了較大影響。
對于 “貴電”的原因,朱華榮分析,電池價格高企的原因是原材料漲價、資本惡性炒作、賣家惜售、中間商囤積居奇等。因此,朱華榮建議,在有關部門支持下,依法開展對于反暴利行為的打擊,解決個別企業的原材料囤積和炒作等亂象,提升電池通用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工信部多舉措推動汽車高質量發展
相關主管部門也在積極幫助行業擺脫 “缺芯貴電”困境。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工信部將持之以恒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首先,優化政策供給,盡快完成積分管理辦法的修訂,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同時,保障穩定運行,健全汽車生產風險預警機制,積極開展整車零部件、基礎元器件、關鍵材料等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加強國際資源的開發合作,推動加快國內資源開發進度,打擊投機炒作,捂盤惜售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郭守剛還提出,要支持創新突破,聚焦新一代電子電器架構、汽車芯片、新體系電池、高精度傳感器、車用操作系統、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強資本和技術的對接。要優化發展環境,盡快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的準入試點,嚴格生產準入管理,遏制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協同推進供換電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小區高速公路充電難的問題,加快制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此外,還要深化國際合作,落實汽車領域對外開放政策,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的協調對接。(記者 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