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新能源汽車一直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成為推動車市增長的“主引擎”。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前11個月累計銷量為606.7萬輛,同比增長1倍以上,市場占有率也達到25%。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數字已超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0%”的目標。
“這主要得益于我國一直以來堅持的以市場導向和轉型升級為方向,努力提升產品功能和性能。從產品上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進步飛速,產品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平均值技術指標皆處于領先地位。而從市場發展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趨向良性發展,消費者認可度日益提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師建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自主品牌領跑新能源市場
在今年新能源汽車的上行勢頭中,自主品牌無疑是最大贏家。
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突破50%至51.9%;豪華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40.6%;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5%。1~10月,自主、豪華、主流合資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車零售市場的占比分別為84.9%、9.5%和5.6%。
從企業層面看,前11個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銷量合計為364.31萬輛,同比增長1.16倍,占新能源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2.3%。其中,比亞迪以累計近160萬輛的銷量“一騎絕塵”,吉利汽車則憑借312.2%的同比增速,成為增長最快的車企。值得一提的是,除特斯拉外,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企業已占據前十中的九席。
“經過持續努力和創新發展,我國汽車工業已進入具有初步全球競爭力的歷史轉折點。在智能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我國汽車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迭代、商業模式、產業生態上形成先發優勢,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形成了品牌持續向上發展的勢能。”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安鐵成表示。
然而自主品牌內部也在經歷新一輪“洗牌”。今年4月宣布停售燃油車的比亞迪開啟超高速增長,上半年就已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市場新能源車銷冠,其前11個月銷量甚至超過第二至第六名車企銷量之和。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月度銷量排行榜中,除第一名“雷打不動”外,2~9名的排名變化卻很頻繁。此前,蔚來、理想、小鵬是新能源汽車廠商排行榜前十的常客,但從今年7月開始,吉利、奇瑞、長安等主流自主品牌開始強勢上攻。
此外,造車新勢力企業中,此前位居第二陣營的哪吒汽車表現搶眼。去年11月,哪吒首次交付量突破萬輛大關。今年5月,哪吒以微弱劣勢位列新勢力造車交付量第二名,7月成為第一。當前,其已連續五個月位居自主造車新勢力月度交付量第一。
相較而言,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的“觸電”進度要慢一些。在國內合資品牌推出的車型中,目前僅大眾ID系列表現尚可。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1~10月,在國內新能源狹義乘用車廠商銷量榜單中,一汽-大眾累計交付8.1萬輛,同比上漲62.7%,列第14名;上汽大眾累計交付7.2萬輛,同比上漲61.8%,列第15名。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合資企業大多持觀望態度,從觀望到入場,合資車企發力電動化、進行電動化轉型的時間較晚,因此目前它們在新能源市場上的表現乏善可陳,面臨純電動車積累不足、產業鏈不強,‘油改電’產品智能化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當前合資品牌也在加快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如主流日系車企豐田、本田和日產就分別于今年上市了旗下新能源SUV產品bZ4X、e:NP1和Ariya,以求在新能源市場中搶得一塊蛋糕。
此外,上汽通用也在11月發布新目標,計劃于2025年底前在華推出超過15款基于奧特能平臺的電動車型。北京現代方面亦表示,將從2023年起,把現代汽車新能源方面的產品及技術引入中國,并計劃未來3年在中國市場投放4~5款純電車型。
出口海外貢獻新動能